中国芯和风险

 

10年前,北京曾有索爱全球最大工厂、诺基亚中国最大工厂,天津曾有摩托罗拉全球最大工厂。配合京东方、中芯国际,再加上北京最为发达的互联网产业,从组装加工、到高端零部件、到上层应用的移动时代全产业链,原本应该诞生在京津地区。

然而,京津押宝的三家顶尖手机外企全跪了,而原本被视为“山寨”的珠三角本土企业:华为、oppo、vivo,却崛起成为世界巨头(小米也不在北京生产)。

于是,长三角的台资/美资PC产业链、珠三角的内资手机产业链,加上与之配套的面板/芯片/零部件厂商,随着产业转移,大规模在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内陆省会开花结果(最北达到西安、太原、郑州一线)。

而伴随着京津外资手机厂的倒闭,京津冀缺乏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PC/手机制造工厂,面板/芯片厂的新产能也不再落户京津冀。

于是,除了北京发达的互联网和金融产业外,津冀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就消失了,再加上对高耗能高污染重工业的打压,津冀就愈发尴尬。

未来5-10年,伴随着人口老龄化,内陆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、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。吸引更多的产业人口、研发人才,争夺到电子和汽车产业链条的更多环节。特别的,如果能像珠三角一样培育出自己的消费电子品牌,那么其迈向人均3万美元中等发达世界的道路就打通了。

而中国芯、中国屏、中国车的例子都告诉我们,不要过于仰仗外资企业,外资企业的目的和市场化内资企业是不同的。外资的目的在于绕过中国的关税壁垒(在中国建芯片/面板/汽车厂)、在于降低成本。

而一个有志气的市场化内资企业,其目的则是向上向下打通产业链、打出自己的品牌、下力气研发(或者收购)容易被卡脖子的关键环节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,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需求无形中捆绑在了一起:

  • 大连英特尔、无锡海力士、西安三星,典型的外资。来华目的只是为了便宜的土地、优惠的税费、以及绕过中国的关税,对当地经济有短期促进作用,但不可能依靠他们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产业链。
  • 中兴是内资,但不是有志气的内资,更像一个安逸的集成外包商。
  • 华为、腾讯、阿里、吉利、长城、京东方等等,属于“有志气的内资”,虽然各自达到的水准不同,离世界一流水平也还有差距,但他们的总体方向,是在市场中寻求突破和拓展,是他们在带领中国在各领域前行。

于是,问题就很清晰了。“中国芯”和一流水平的差距有多大?我们要依靠谁来实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突破?

总结一下:我国目前62万片/月产能的12寸芯片厂中,有46万片/月(74%)是外资/合资厂。大陆目前最大、最先进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,其年营收只有台积电的1/10,技术差距为5-6年。

Advertisement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